2025年9月13日 星期六

如何用繪本幫孩子認識情緒

 

情緒看不見也摸不著,卻緊密地包圍著我們的每一天

因為有了情緒,生活才有了歡笑與眼淚

那些讓人難忘的時刻,常常都是因為加了情緒這份調味劑

無論是什麼情緒,情緒本身沒有對錯

重要的是,我們要能認識情緒,並且用適當的方式表達

 

對孩子來說,認識與理解情緒 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

常常,我們都會期待孩子不要用哭鬧的方式表達,要「好好說」

但卻忘了我們可能並沒有真的引導孩子認識過情緒

能認識並理解自己的情緒,才有機會可以好好地說出來

 

 孩子可以從繪本中學習到什麼

對於不知道如何開始跟孩子談論情緒的爸媽

繪本成為了一個很棒的媒介

在共讀繪本時,孩子可以從角色與故事

連結自己的情緒經驗,或是學著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

而繪本也提供了孩子安全的心理距離,讓孩子可以安心討論情緒感受

許多孩子因為愛面子、防衛心很重,無法正面談論自己的事情

但因為繪本是在討論故事角色,而非自己,因此可以安心許多

透過談論繪本,我們除了可以從中得知很多孩子對事情的看法

更是在幫助孩子學習表達與討論情緒

 

 如何用繪本跟孩子開啟情緒對話

和孩子共讀繪本時,比故事本身更重要的,是我們和孩子的對話

而到底可以透過繪本跟孩子討論哪些問題呢?

給大家幾個方向建議:

1. 討論故事本身發生的事情,帶著孩子思考角色的心情感受

以《生氣湯》為例,我們可以跟孩子討論以下問題:

「霍斯想不出第三題的答案是什麼感覺?

「為什麼收到琳達的情書,霍斯並不開心?

「為什麼霍斯覺得珍珠阿姨來載他很倒楣?

「為什麼霍斯和媽媽煮完生氣湯就笑了?

 

2. 與孩子本身的情緒經驗連結,並引導孩子思考應對方法

以《彩色怪獸》為例,我們可以跟孩子討論以下問題:

「你也有過『怪怪的不知道自己怎麼了』的感覺嗎?

「什麼時候你會感到開心/悲傷/生氣/害怕/平靜?

「當你感到開心時,你最想和誰分享?

「傷心的時候,你會做什麼事讓自己比較不傷心?

「你曾經把怒火發到別人身上嗎?後來怎麼了?

「除了這些情緒,你覺得還有甚麼情緒?
 

 

其實,如果懂得如何和孩子進行情緒對話,任何繪本都可以教情緒!

而情緒繪本若要認真推薦,真的推薦不完

所以我就將我目前為止手邊適合用來教情緒的繪本教材列出來


【認識情緒系列】

0-3歲的寶寶看得懂的

寶寶情緒小書套書(小康軒)

小噗系列套書(上誼)

小白魚不生氣(童夢館)

熊貓先生,我願意等(青林)

 

2-7歲都適合共讀的

彩色怪獸(三采文化)

彩色怪獸去上學(三采文化)

不是我,是小怪獸!(格林)

我好想搗蛋!(童夢館)

小刺蝟愛生氣(親子天下)

愛哭公主(親子天下)

生氣王子(親子天下)

慌張先生(親子天下)

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!(親子天下)

我不想說對不起(三采文化)

害羞的小白兔(大好)

彼得的椅子(上誼)

小雞逛超市(小魯)

我和怕怕(字畝)

想哭的時候(上誼)

沒有你,我怎麼辦?(上人文化)

怎麼說對不起(上誼)

怒怒爆炸了(三采文化)

貝蒂不想不想去睡覺(親子天下)

第一次上街買東西(漢聲)

生氣湯(上誼)

善良(字畝)

菲力的17種情緒(米奇巴克)

感覺大書(維京國際)

 

【友誼與分享】

快樂藥(巧育文化)

野果項鍊(巧育文化)

大熊與小睡鼠: 寒冬用品店(九童文化)

沒有東西送給你(格林文化)

彩虹花(小魯)

 

【挫折忍受度】

貝蒂好想好想吃香蕉(親子天下)

山姆第一名(小魯)

不怕輸的才是贏家(上誼)

哼!只有我能贏(東雨文化)

 

【自我認同】

粉紅色影子的男孩(上誼)

大象艾瑪(和英)

迷路的蛋(格林)

勇敢的消防車(小熊)

閃電魚尼克(小康軒)

烏龜慢慢找工作(小康軒)

自己的顏色(遠流)

 

【同理心】

愛,要用對方需要的方式,不是你想給的方式(大穎)

為什麼不行?(東雨文化)

看得到? 還是看不到?(三采文化)

 

【情境討論】(適合6歲以上)

可以跟你做朋友嗎?(上誼)

為什麼要說對不起?(上誼)

被欺負了怎麼辦?(上誼)

為什麼會生氣?(上誼)

我會負責任(小康軒)

我會遵守約定(小康軒)

我會誠實(小康軒)

我會自律(小康軒)

 

希望以上的分享對大家有幫助 : )

節錄自https://otwu4302.pixnet.net/blog/post/220227369

想了解更多兒童發展相關資訊請按此《兒童職能治療師 吳姿盈》臉書粉專

 

如何用繪本幫孩子認識情緒

  情緒看不見也摸不著,卻緊密地包圍著我們的每一天 因為有了情緒,生活才有了歡笑與眼淚 那些讓人難忘的時刻,常常都是因為加了情緒這份調味劑 無論是什麼情緒,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 重要的是, 我們要能認識情緒,並且用適當的方式表達   對孩子來說, 認識與理解...